Otus spilocephalus hambroecki (Swinhoe, 1870)

Otus spilocephalus hambroecki (Swinhoe, 1870) 黃嘴角鴞
Otus spilocephalus hambroecki (Swinhoe, 1870) 黃嘴角鴞
Otus spilocephalus hambroecki (Swinhoe, 1870) 黃嘴角鴞
Otus spilocephalus hambroecki (Swinhoe, 1870) 黃嘴角鴞
黃嘴角鴞
台灣木葉鴞,臺灣木葉鴞
臺灣特有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體長約20cm。顏盤褐色,有暗褐色橫斑,邊緣黑褐色。眼黃色。有小的耳羽,內側黃褐色、外側黑褐色。眉至耳羽灰黃褐色,有黑褐色細斑。頭頂至後枕有粗黑色縱斑。環繞後頸有一道淡米黃色橫帶。背面大致為赤褐色,有深褐色細蟲蠹斑。尾羽赤褐色,約有7道深色橫帶,但不明顯。翼赤褐色,飛羽上有淺色斑。大覆羽常可見3個白斑。喉黃白色,有細橫紋。腹面淡灰褐色,密布細褐色蟲蠹斑,有稀疏之黑褐色縱紋。上胸部顏色略深。喙淡黃色。跗蹠被羽,趾裸露黃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spilocephalus hambroecki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區、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華南、台灣、蘇門答臘、婆羅洲。台灣分布於全島中低海拔山地森林,離島無分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spilocephalus hambroecki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8個亞種,條列如下:O. s. huttoni 分布於喜馬拉雅西部地區。O. s. spilocephalus 分布於喜馬拉雅東部至緬甸。O. s. latouchi分布於中南半島北部至中國東南部。O. s. hambroecki分布於台灣。O. s. siamensis分布於中南半島南部、泰國。O. s. vulpes分布於馬來半島南部。O. s. vandewateri 分布於蘇門答臘。O. s. luciae 分布於婆羅洲。台灣的亞種hambroecki為特有亞種。其它地緣關係最接近的亞種為latouchi,形態上的差異,hambroecki的後頸有明顯的淡色頸圈,腹面淡色;而latouchi的後頸圈不明顯、腹面色較深且較斑駁。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spilocephalus hambroecki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中低海拔的闊葉林,自原始森林至人類開墾過的破碎次生林、果園、山區村落房舍周遭的庭院樹叢皆有,偏好枝葉茂密、中下層植被複雜的樹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spilocephalus hambroecki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黃嘴角鴞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spilocephalus hambroecki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不僅在樹叢間飛行獵食,也會落至地面獵食。以昆蟲為主食,包括甲蟲類、蟑螂、直翅目、螳螂、蟬、蛾類等多類,此外尚有蜘蛛、蜈蚣、壁虎、小型鳥類包括紅頭穗鶥、綠繡眼等。獵食通常在植被密處進行,甚少停在明顯的枝頭,也完全不利用人類的燈光或電線桿,細節不詳。但有時會落到地面覓食,在陰雨天尤其明顯。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spilocephalus hambroecki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停棲時選擇枝葉繁密的樹冠內層或中層,因此雖然鳴聲輕易可聞,卻非常不容易見到。非常好鳴,以鳴聲宣示領域,領域面積很小,在一段短短數公里的山路可接連聽到數隻個體的鳴叫。常死於山中的鳥網,也偶爾會被山路上的車子輾斃。會避開人類,不喜停棲於明顯的枝頭或人造物。偶爾會進入森林內廢棄的房舍居住。完全夜行性,白天於林間或山坡灌叢隱密處休眠。雄鳥為清楚的高揚哨音「噓-噓」雙聲,有規律週期,兩次之間約隔6~7秒,重複多次,可持續數十分鐘。雌鳥很少鳴叫,為輕柔的單音,用以與雄鳥呼應。有些個體對鳴聲回播有反應,但也有些無反應,調查時利用回播可提高所得隻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spilocephalus hambroecki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營巢於樹洞或其它動物如啄木鳥的舊巢洞,也會利用樹枝分叉處、斷落檳榔樹、巢箱,甚至地面繁殖。每窩產3至4枚卵,孵卵期約24至26天。幼鳥離巢天數自19至29天皆有。繁殖成功率(至少有1隻幼鳥成功離巢)為80%(林文隆、曾惠芸 2007)。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spilocephalus hambroecki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黃嘴角鴞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習性隱密不易被發現,也不易遭人獵捕,但常誤中山區的鳥網而死亡,在山區道路上遭車撞死的案例也不少,但情形不若領角鴞嚴重。整體族群並無明顯受脅或相關的保育問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spilocephalus hambroecki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黃嘴角鴞在台灣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包含於鴞形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spilocephalus hambroecki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黃嘴角鴞在國際上有華盛頓公約(CITES包含於整個鴞形目列入附錄I I ; IUCN或BirdLife並未列為受脅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spilocephalus hambroecki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otos 希臘文意指「有耳的鴞」,即「角鴞」。spilos 希臘文意指「斑點」;kephale 希臘文意指「頭」。學名全意為「頭部有斑點的角鴞」。亞種名 hambroecki 係紀念被鄭成功殺害的荷蘭在台傳教士 Anthonius Hambroeck。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Otus spilocephalus hambroecki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