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ia inornata flavirostris (Swinhoe, 1863)

Prinia inornata flavirostris (Swinhoe, 1863) 褐頭鷦鶯(台灣亞種)
Prinia inornata flavirostris (Swinhoe, 1863) 褐頭鷦鶯(台灣亞種)
Prinia inornata flavirostris (Swinhoe, 1863) 褐頭鷦鶯(台灣亞種)
Prinia inornata flavirostris (Swinhoe, 1863) 褐頭鷦鶯(台灣亞種)
褐頭鷦鶯(台灣亞種)
褐頭鷦鶯,純色鷦鶯
臺灣特有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羽色冬、夏略有不同。繁殖羽體背為灰褐色,腰略顯黃色,尾羽甚長,淺褐色,有暗色橫帶,除中央一對尾羽外,末端白色,往上則有黑斑。眉斑、眼先、耳羽白色,雙翼淡褐色,有暗色細邊,腹面為黃白色,胸側、脇、尾下覆羽淡黃褐色。非繁殖羽大致似繁殖羽,背較顯赤褐,不帶灰色,尾端灰色有較明顯的黑斑。喙繁殖期黑色,非繁殖期褐色。跗蹠及趾肉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inia inornata flavirostris (Swi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印度、中南半島、華南的廣大地區,向東僅止於台灣及海南兩島嶼,未再擴及菲律賓諸島。台灣分布於全島海拔 1,200m 以下地區,有時亦能在海拔 3,000m 的高山出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inia inornata flavirostris (Swi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的各個亞種原來都併在 Prinia subflava的亞種中 (Voous1977),後因鳴唱聲、羽色以及地理分布的不同,將其分成為3個獨立種,P. subflava 、 P. somalica 僅分布於非洲,而P. inornata 則分布於亞洲南部及東南部,共有10個亞種。產於台灣者為特有亞種,各亞種分布範圍條列如下:P. i. flavirostris 分布於台灣。P. i. terricolor、P. i. inornata、P. i. franklinii、P. i. insularis、P. i. fusca 分布於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及斯里蘭卡。P. i. extensicauda、P. i. blanfordi、P. i. herberti分布於華南、緬甸、泰國及中南半島。P. i. blythi 分布於爪哇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inia inornata flavirostris (Swi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通常棲息於平地至中海拔的農耕地及開闊草原地帶,平地較為普遍。喜於稻田、草叢中活動,對環境條件不甚選擇。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inia inornata flavirostris (Swi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褐頭鷦鶯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通常棲息在海拔 1,200m 以下的開闊地,有時亦能出現在海拔 3,000m 以上的高山,應有不規則的短程遷移現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inia inornata flavirostris (Swi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捕捉小型昆蟲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inia inornata flavirostris (Swi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是台灣3種鷦鶯中分布最廣的一種。與其它鷦鶯一樣,拖著長尾,不作長距離飛行。在草叢中或稻田裡不停的由一株草莖飛躍至另一枝草莖上,偶或停在鄉間的牆頭、樹枝或者電線上。常停在高突的枝條上,一面抖動身體,一面叫著單調、平緩的「啼、啼、啼」聲,有時亦會發出類似敲打金屬的叮呤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inia inornata flavirostris (Swi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繁殖期在3至7月間。築巢在離地面 0.5至1m 的雜亂草叢中。以細長的草葉拉住數枝草莖,編成一長橢圓形的巢,巢口開在側面上方。巢高 130mm、寬 80mm、巢口直徑38×32mm、深 80mm。每窩產卵數平均4枚。卵為有光澤的翠綠色,散布著淡墨色和棕色的污斑。卵大小平均為15×11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inia inornata flavirostris (Swi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褐頭鷦鶯在台灣各處開闊的草叢地區,數量相當龐大,而且對環境適應力強,無族群生存的壓力。
在保育等級上屬一般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inia inornata flavirostris (Swi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Pr inia 為引用自產於蘇門答臘、爪哇及峇里島一帶的斑翅鷦鶯 (Bar-winged Prinia,Pr inia fami l iar i s ) 的爪哇名稱而來。種名inornata 源自拉丁文是「未裝飾的、樸實的」的意思,是指本種鳥一身樸實無華的灰褐色體羽。亞種名 flavirostris 為拉丁文,flavus 是「金黃色的」的意思,rostrum 是「嘴喙」的意思,指本亞種的嘴喙偏金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inia inornata flavirostris (Swi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