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matorhinus musicus Swinhoe, 1859

Pomatorhinus musicus Swinhoe, 1859 小彎嘴
Pomatorhinus musicus Swinhoe, 1859 小彎嘴
Pomatorhinus musicus Swinhoe, 1859 小彎嘴
Pomatorhinus musicus Swinhoe, 1859 小彎嘴
小彎嘴
小彎嘴畫眉,棕頸鉤嘴鶥,小彎嘴鶥
臺灣特有
無危(LC)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色。額至前頭黑色,有白色細縱紋,頭頂至後頭欖褐色。眉斑白色細長,由上喙基部延至後頸,眼先、眼下和耳羽黑色。後頸和上背栗紅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和翼欖褐色。飛羽內瓣褐色,尾羽暗褐色,具深色橫紋。腮、喉白色,胸羽白色,各羽羽軸黑褐色,形成斑點。腹栗色雜有白色斑駁,脇栗色,尾下覆羽欖色。上喙黑色,下喙象牙白色。跗蹠黑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omatorhinus ruficollis musicus Swinhoe, 1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中國西南部、西部、華中、華南各省、海南島以及台灣。台灣分布於海拔 1,500m 以下的林區及草叢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omatorhinus ruficollis musicus Swinhoe, 1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Dickinson ( 2003 ) 認為本種分為14個亞種,條列如下:P. r. ruficollis 分布於喜馬拉雅中部。P. r. godwini 分布於喜馬拉雅東部、印度東北部和中國西藏東南部。P .r. bakeri 分布於印度東北部、緬甸西部。P. r. similis 分布於緬甸東北部、中國雲南西北部。P. r. bhamoensis 分布於緬甸東北部。P. r. albipectus 分布於寮國北部、中國雲南南部。P. r. beaulieui 分布於寮國東北部和中部。P .r. laurentei 分布於中國雲南東北部。P. r. reconditus 分布於中國雲南東南部、越南北部。P. r. stridulus 分布於中國北部和東部P. r. hunansis 分布於中國華中地區。P. r. eidos 分布於中國四川南部。P. r. musicus 僅分布於台灣。P. r. nigrostellatus 僅分布於海南島。台灣產的為 P. r. musicus 亞種,部分學者則認為本亞種可提升為獨立種 P. musicus (Collar2006, Collar & Robson 2007)。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omatorhinus ruficollis musicus Swinhoe, 1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平地至山區海拔 1,500m闊葉樹林、灌叢或草叢,多見在底層或地面上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omatorhinus ruficollis musicus Swinhoe, 1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小彎嘴鶥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也是台灣特有亞種。低海拔地區的林木和灌叢地,很容易見聽到其鳴叫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omatorhinus ruficollis musicus Swinhoe, 1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雜食性。兼食植物的果實、種子和各類昆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omatorhinus ruficollis musicus Swinhoe, 18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但在海拔 2,400m 處有時也能聽到其鳴叫聲。一般不作遠距離的飛行,遇人則竄入濃密的叢藪裡。常於清晨鳴叫, 叫聲如「狗— 乖─」,後音上揚,有時也單音而連續地「咯、咯、咯-」鳴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omatorhinus ruficollis musicus Swinhoe, 1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繁殖期在4至6月 (顏重威1984),築巢於近地面上 (Yamashina & Yamada 1938) 或離地約1m的草叢裡,巢由芒草、花穗、羊齒植物和其他長形草葉所編成,巢近似球形,巢口開於上側方,大小為 210×250mm,口徑 65×80mm,深 60mm。4月初就會產卵,每窩產卵3枚,白色無污斑 (Hachisuka & Udagawa1951)。卵的大小為 24×18mm (n=7)。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omatorhinus ruficollis musicus Swinhoe, 1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台灣平原環境的林木和灌叢地,已因人口增多和資源開發而遭到嚴重破壞,然而小彎嘴鶥仍能普遍生存於開發跡地,顯見其對環境改變的適應能力很強。
目前尚未被列入保育類鳥種名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omatorhinus ruficollis musicus Swinhoe, 1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Pomatorhinus 源自希臘文,poma 是蓋子的意思,rhis 是鼻子。形容本屬鼻上角質平扁且等寬的特徵。種名 ruficollis 是拉丁文 rufi「紅色的」和 collis「頸部」的合併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omatorhinus ruficollis musicus Swinhoe, 18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