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體色稍異。雄鳥頭頂至後頸為紅褐色,背部鏽紅色,飛羽及尾羽紅褐色。腹部黃褐色,喉部白色,喉及前頸中央有黑褐色縱斑。雌鳥大致如雄鳥,頭頂栗褐色,腹面淡黃褐色,有深褐色斑紋,背面有白色斑點。幼鳥似雌鳥,但色澤更暗。喙淡黃色,喙峰褐色,眼先綠色,腳黃綠色,眼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Ixobrychus cinnamomeus ( Gmelin, 1789 )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球分布於南亞的印度、孟加拉,東南亞的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寮國、柬普寨及越南,南洋群島的印尼、菲律賓、東亞的中國及日本琉球群島 ( Martinez-Vilalta & Motis1992)。台灣分布於各地的低地平原濕地。離島中的澎湖群島、台東蘭嶼、宜蘭龜山島以及金門、馬祖列島也有出現的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Ixobrychus cinnamomeus ( Gmelin, 1789 )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Ixobrychus cinnamomeus ( Gmelin, 1789 )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生活在沼澤區的蘆葦叢間、池塘旁、水稻田或茭白筍田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Ixobrychus cinnamomeus ( Gmelin, 1789 )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栗葦鷺在台灣是普遍的留鳥,可能會進行島內遷徙。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Ixobrychus cinnamomeus ( Gmelin, 1789 )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覓食的方式為慢步行走接近獵物,或是站立啄食飛蠅。以水中的小魚、蛙、昆蟲、螺及無脊椎動物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Ixobrychus cinnamomeus ( Gmelin, 1789 ) 上次更新:2013-05-10

生態學

巢位:樹上、非喬木植物。
巢型:平台巢。
附著位置:底部支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Ixobrychus cinnamomeus 上次更新:2024-04-26

行為

性隱密,除非被刻意逼近,否則很少驚飛,常常伸直頸部、喙朝天,做出與環境相似的擬態,因此不易察覺到牠的存在,在清晨及黃昏較為活躍。單獨活動,會維護覓食領域。偶見其自稻田或池塘上方低空飛過。在求偶時會發出「呱-呱-呱-」鳴叫,以及其它較小聲的鳴叫,平時則很安靜。如入侵者接近巢,坐巢的親鳥會發出「嘎嘎嘎」驚叫聲而逃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Ixobrychus cinnamomeus ( Gmelin, 1789 )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已知非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Ixobrychus cinnamomeus 上次更新:2024-04-26
其他來源內容
繁殖期為5至7月。築巢於沼澤地、水稻田或池塘岸邊的草叢間,謝錦煌 (1987)在南投埔里茭白筍及甘蔗田間 0.5 公畝廢耕地間觀察到11個巢,巢位離地 14 至 36 cm,巢形呈盤狀,直徑 18 至 24 cm,以草葉、莖為襯墊,巢非常隱密,周圍或上方均為濃密的雜草,巢邊有秘道2至3條,為親鳥及幼鳥離巢出入的通路。每窩產卵2至4枚,卵乳白色無斑點,平均大小為32.5×27.8 mm (n=4)。雌雄鳥分擔孵卵及育雛的工作,夜間由雌鳥坐巢,雄鳥守候在附近,孵化期約15至17天,雛鳥出殼後眼睛即可張開,全身淡黃色絨羽。餵食以清晨及傍晚較頻繁,食物以蛙為主。雛鳥孵出後第6天已會走動,第8天會由巢邊秘道逃離敵害,第10至11天以後的幼鳥飛羽長了一半,會攀爬於附近的蘆葦上,不再回巢。這時幼鳥開始練習覓食,也會伸長頸子喙部朝天,利用身體乾草般的體色及黑褐色縱紋進行偽裝。同巢的幼鳥各自行動,親子靠聲音聯繫以進行餵食,但次數逐日遞減,這段時間內幼鳥常會因走失、遭掠食者獵食及凍餓而死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Ixobrychus cinnamomeus ( Gmelin, 1789 )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根據Wetland International (2002) 估計,亞洲地區栗葦鷺的總數在 1 2萬 5 千至 200 萬隻,水鳥普查的最高數量為 2001 年的 209 隻(Li & Mundkur 2002),台灣的族群在亞洲而言頗為重要。栗葦鷺經常單獨活動,使得本種單位面積的密度不高,再加上生性隱密,因此沒有很精確的數據可以估計其數量,劉小如及李欽國(2002) 對台灣海岸濕地水鳥調查發現,全台主要濕地裡栗葦鷺的最高數量為 7 月份的 41隻,而 1997 至 2002 年間冬季濕地水鳥普查,本種的數量都僅為個位數。因此上述調查無法反映出本種在台灣出現的狀態。依照中華鳥會資料庫近20年的資料,各地出現數量的最高紀錄累加所得,栗葦鷺的總數約為 859 隻。
栗葦鷺在台灣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本身及其棲息環境並未受到重大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Ixobrychus cinnamomeus ( Gmelin, 1789 )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Ixobrychus 源於希臘文 ixos 槲寄生,與 ixias混淆,後者是像蘆葦的植物,希臘文 brukhao為吼叫,合起來表示「蘆葦間吼叫的鳥」。cinnamomeus 拉丁文為肉桂色或栗色。合併起來就是「在蘆葦間吼叫的栗色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Ixobrychus cinnamomeus ( Gmelin, 1789 )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