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ptis hylas luculenta Fruhstorfer, 1907

Neptis hylas luculenta Fruhstorfer, 1907 豆環蛺蝶
Neptis hylas luculenta Fruhstorfer, 1907 豆環蛺蝶
Neptis hylas luculenta Fruhstorfer, 1907 豆環蛺蝶
Neptis hylas luculenta Fruhstorfer, 1907 豆環蛺蝶

綜合描述

雌雄二型性略有或缺乏。雄蝶:頭黑褐色。觸角略膨大、末端具溝槽、頂端裸露。口器褐色。下唇鬚前伸、白色、背面黑褐色。胸部背面褐色,有綠色金屬光澤,腹面白色,有赭黃色斜帶紋。足白色,末端泛褐色;前足跗節癒合、針狀、被毛。腹部背面褐色,腹面白色。前翅寬闊、近三角形,前緣近直線狀,外緣略凸,後緣內側略突出,翅頂鈍。後翅扇形,翅脈末端略凸出。翅背面底色黑褐色,有鮮明白色斑紋。前翅中央斑列彎曲排列,中室有鮮明長條紋,M2室內側有牙狀白色短斑,亞外緣有一列白色小紋;後翅有兩道鮮明帶紋,內側者筆直,外側者為一列白色斑紋,白色帶紋之間及亞外緣另有兩道模糊線紋。翅腹面底色赭黃色,白色斑紋與背面相似,但鑲黑邊;後翅基部有二道白色條紋。後翅背面前緣有淡灰色特化鱗組成之性標。緣毛黑白相間。雌蝶:形態特徵與雄蝶相似,無性標,前足跗節分節、具爪、無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eptis hylas luculenta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中型蛺蝶。軀體背側黑褐色、有金屬光澤,腹側白色。前翅三角形,後翅近圓形,外緣略作鋸齒狀。翅背面底色黑褐色,翅面有白帶、條紋及斑點。前翅中室有一白條,末端截斷狀,近末端處有一斷痕。白條外有一白色眉形紋。白色中央斑列弧形排列。亞外緣有與外緣平行之白色點列。後翅內側與外側各有一白帶,外側帶於翅脈呈切割狀。翅腹面底色主要為黃褐色,於翅背面白紋相應位置有白紋,白紋均鑲細黑邊。後翅兩白帶間及外緣有白線紋,外緣線紋雙重。後翅翅基處有兩道白色細條。雄蝶於後翅背面前緣附近有灰色及銀灰色性標。緣毛黑白相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Neptis hylas luculenta (Fruhstorfer) 上次更新:2015-11-24

分布

世界分布:泛東洋區及小巽他群島。

臺灣分布:亞種ssp. luculenta分布於本島低至中海拔地區及部分離島;承名亞種則見於金門及馬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eptis hylas luculenta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主要見於臺灣本島低、中海拔地帶。綠島、蘭嶼、龜山島、小琉球也有發現,金門、馬祖地區分布之族群屬不同亞種。臺灣以外見於中國大陸南部、南亞、巽他陸塊各地、小巽他列島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Neptis hylas luculenta (Fruhstorfer) 上次更新:2015-11-24

形態學

雄交尾器:背兜背側隆起。鈎突細長,頗直,末端具一下彎小勾。顎形突細長、帶狀。囊突短、勺狀。基腹弧彎曲。抱器修長、瓣狀。抱器內突形成粗壯、強彎曲之反鉤。抱握鋏修長、刃片,末端圓鈍。陽基軛片V字形,背端圓鈍,具剛毛。陽莖末端上曲。陽莖器長度略長於陽莖基,末端斜切,向後漸細,末端尖,開口於背側。角狀器為一具棘刺之細小彎曲骨帶。

雌交尾器:交尾囊卵圓形。花壁為一片寬闊、具細刺之骨帶。交尾囊管短於交尾囊。交尾囊孔板於交尾囊孔邊形成弧形骨帶。後內骨突短於肛突,甚直。肛突葉狀、中度骨化、具剛毛。

變異:低溫、乾季型個體翅腹面斑紋有減退傾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eptis hylas luculenta 上次更新:2023-04-04

尺寸

成蝶前翅長24-32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eptis hylas luculenta 上次更新:2023-04-04

鑑別型特徵敘述

金門及馬祖之族群與臺灣產族群相比,翅腹面底色較暗、白色斑紋較鮮明、抱器內突呈粗鉤狀,屬於承名亞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eptis hylas luculenta 上次更新:2023-04-04

棲地

棲息在常綠闊葉林、海岸林、荒地、河川邊等多種棲地。一年多代,成蝶會訪花。幼蟲取食葛藤、變葉山螞蝗、大葉山螞蝗、假地豆、黃野百合、老荊藤、細花乳豆等多種豆科植物及錦葵科野棉花、朴樹科銳葉山黃麻等之葉片。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Neptis hylas luculenta (Fruhstorfer) 上次更新:2015-11-24

關係

寄主植物:亞種ssp. luculenta:豆科之大葛藤、山葛、老荊藤、變葉山螞蝗、大葉山螞蝗、假地豆、黃野百合、細花乳豆;錦葵科之野棉花;大麻科之銳葉山黃麻等。亞種ssp. hylas:鼠李科之臺灣雀梅藤;蕁麻科之苧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eptis hylas luculenta 上次更新:2023-04-04

週期

一年多代物種,全年皆可見成蝶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eptis hylas luculenta 上次更新:2023-04-04

系統分類學或親緣關係學

雖然Fruhstorfer在記述亞種ssp. luculenta時檢視了石垣島及臺灣之標本,僅管當時他手邊有六隻產自臺灣打狗(高雄)的標本個體,卻決定指定石垣島產之唯一標本做為模式標本。Wang et al. (2003)依據雌蝶交尾器及幼蟲斑紋之微小差異將臺灣之族群記述為新種argiromaculosa,並保留luculenta為豆環蛺蝶之亞種。由於將分布於兩同種地理族群之間的族群視為別種頗不合理,且Lu & Chen (2014)指出臺灣產豆環蛺蝶幼蟲斑紋多變異,無法做為鑑別特徵,因此並無可靠的特徵區分臺灣及八重山群島之族群,故於此將argiromaculosa視為luculenta之次同物異名(syn. nov.)。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eptis hylas luculenta 上次更新:2023-04-04